今年以來,榴蓮原本堅挺的價格不斷下挫,樓下水果店里最低價已跌破20元/斤,瞬間感覺榴蓮真香。
泰國、越南榴蓮在5月份集中到貨,國內市場榴蓮價格掀起腥風血雨;馬來西亞榴蓮在7月進入出產季,榴蓮的價格或將越來越親民。
作為中國最大榴蓮分銷商,洪九果品的日子卻不太好過。繼時任核數師畢馬威在3月公開質疑其財務問題后,公司*票停牌、財報難產,掌門人鄧洪九頻繁質押*票融資。中國榴蓮大王,直接走進至暗時刻。
只有等到洪九果品的財報出爐后,外界才能知道“榴蓮大王”發生了什么。
榴蓮之王
今年的榴蓮,不再高不可攀,價格一降再降,極限單價已跌破10元。以往兩三百一個的榴蓮,現在百來元,甚至幾十元就能輕松拿下。
作為中國最大榴蓮分銷商,洪九果品(06689.HK)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。
在水果生意里,榴蓮生意有著極高門檻。中泰*券研報披露,訂購整座榴蓮果園產品,起步合同價往往就高達2000萬元,非常人所能駕馭,直接將大多數中小玩家擋在了門外。
大玩家洪九果品的游戲,同樣驚心動魄。從榴蓮產地之一的泰國,通過陸運、海運等方式運輸到國內,再通過分銷系統運送給商超、生鮮電商等客戶。
作為批發商,洪九果品的毛利率不高,水果生意中的風險,它一樣不少都得承擔,甚至壓力更大。
2011年起,鄧洪九就深入泰國、越南兩國,在產地建立榴蓮初選工廠,正是這樣的前瞻布局,讓公司占據源頭優勢,戴上了“中國榴蓮大王”的璀璨王冠。
2023年,中國鮮榴蓮進口總量142.6萬噸,有65.15%來自泰國,洪九果品進入時間早,在該國榴蓮主產地影響力巨大。外界曾戲言,泰國榴蓮果農的日子,得看鄧洪九的臉色。
2022年,洪九果品一舉創下銷售2500萬顆榴蓮的歷史紀錄,號稱“中國人每吃掉10個榴蓮,就有1個來自洪九”。當年,其榴蓮銷售39.65億元,占公司收入的26.29%。
難產的年報
正是榴蓮在公司的重要地位,在2022年上市之后,洪九果品特別喜歡在財報封面呈現榴蓮元素:榴蓮黃打底、兩顆大榴蓮,并用英文展示其“洪九泰美味”的品牌定位。
不過,公司2023年的財報已經延遲很久,目前仍在焦頭爛額之中。
3月中旬,當各大上市公司相繼披露“成績單”時,洪九果品突然宣布延遲刊發2023年財報,并停牌至今。
年報難產,主要是時任核數師畢馬威不認可公司的財務數據,審計不下去了。
在3月28日深夜披露的公告里,畢馬威注意到,洪九果品未經審計綜合財務表顯示,截至2023年12月底,公司預付款余額為約44.7億元。且主要集中在去年第四季度,公司向若干供應商支付的預付款余額高達34.2億元。截至去年底,公司向該等供應商支付的預付款項余額約為31.3億元。
極短時間里預付款驟增,存在重大疑點。畢馬威指出,這些預付款對象,大多為2023年度新增交易方,部分供應商社保參保人數為零。
今年1月,公司支付約15.2億元預付款給該等供應商,當月收到其回貨約4.50億元。截至今年1月末,公司支付給該等供應商的預付賬款余額約為42億元。
核數師都說得這么直接了,外界不免懷疑,洪九果品的財務存在重大問題。
對此,公司解釋稱,去年第四季度預付款較上年大增,主要是業務增長及擴張計劃。不過,畢馬威不認可這種說法,在其指出重大財務問題后,未得到相關資料和獨立調查結果,以至于無法進一步推進審計工作。隨后辭任核數師,由中匯安達接手。
6月20日,公司公告,預計中匯安達審計工作將于今年7月完成,將盡快刊發2023年全年業績及財報。
極度缺錢
早年,鄧洪九是在重慶朝天門碼頭以苦力為生的“棒棒”,一躍坐上中國榴蓮大王的交椅,無疑是命運的垂青。不過,隨著企業上市,洪九果品的底色隨即顯露出來。
在鄧洪九手中,洪九果品持續高速增長。公司營收規模于2021年突破百億,達到102.8億元,次年大增至150.8億元,去年前三季度為134.27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78.12%、46.70%和26.4%。
這也是一門玩錢的生意,公司的經營性活動現金流一直沒有大的好轉。上市之前3年,連年為負,2022年擴至-18.23億元,去年上半年為-3.14億元,直至三季度才轉正為區區2690萬元。
這意味著,公司規模越做越大,貨物越賣越多,資金卻難以回籠。
截至2023年6月末,公司貿易應收款規模101.51億元,同比增長12.84%;貿易應收款周轉天數由2022年底的144.8天增至當期末的188.5天。
為解決資金缺口,公司只能大舉借貸。截至去年上半年末,公司向銀行借款27.76億元,同比增長21.59%,而當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.57億元。
今年以來,公司的資金似乎更加緊張了。
初步統計,4月至6月間,董事長兼執行董事鄧洪九先后8次通過*票質押,為公司融資,累計質押其所持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1.26%,合計融資8.37億元和12億泰銖。
今年2月,公司分別向不少于6人配售1.89億股,所獲配售款8.22億元。其中,7成用于強化水果供應鏈,2成用于償還有息債務,余下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等。
為了獲得更大的助力,今年4月,公司啟動定向發行內資股股份的計劃,發行認購方4家均為國資,原定認購總額近5億元,但一個月后計劃即宣告終止。